10.17
. 2020
林懷民鄉下孩子的江湖行─林懷民談雲門歲月

 

 

 

歷經五年的籌備時間,「大唐生活美學館」在2018年開館,以推廣「生活及藝術,藝術即生活」的美學觀念為宗旨,致力打造更完善的美學教育平台。今年正式啟用3樓的演藝空間,命名為「大唐塾」,將廣邀藝術與文化等領域專家,透過講座、工作坊、論壇等課程,讓生活美學教育扎根於社會。

「大唐塾」啟用的第一場講座,邀請台灣的國寶、全世界知名的華人舞蹈家——「雲門舞集」創辦人林懷民,帶我們走進時光的洪流,以過去47年的雲門歲月為脈絡,暢談這段鄉下孩子的江湖行。

 

文人世家裡的藝術創作者

林懷民出生於笨港(今嘉義新港)的文人世家,深受文學與藝術的薰陶,求學階段隨著父親的期待,考入法律系,後又轉讀新聞並留學於美國攻讀文學。六、七o年代,各國學生社會運動風氣興盛,那是一個青年勇於爭取權益、敢於發聲表達的年代,在美國求學的林懷民,也被時代環境所影響,關注著甘迺迪總統提倡的和平志工團,政府帶領青年深入第三世界擔任服務志工,以及那一句名言「你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,問你可以為國家做什麼」,「赤腳醫生」深入社區、學校和偏鄉,身體力行地體現服務精神的形象,也為他埋下將藝術帶入大眾,提倡藝術平權的理念種子。

 

「雲門」為始,用舞蹈紀錄體現文化蘊涵

1973年,沒有舞蹈專業的林懷民抱持著熱愛家鄉、國家的心,回到臺北創辦臺灣第一個現代舞劇團「雲門舞集」。「雲門」二字取自古書記載:「黃帝時,大容作雲門,大卷……」是文獻中可考察到最古老的一齣舞劇名稱,「舞集」的靈感則來自於當年巴黎歸國的音樂家許常惠所組織的年輕人組織「製樂小集」,加上書法家董陽孜的題字,「雲門舞集」就如此浩浩蕩蕩的開始,同時也代表著開啟台灣現代舞有系統性與組織性發展的歷史。

 

雖然創立了舞團,但什麼才是自己的舞?林懷民從中國傳統文化取材,古典文學作品《白蛇傳》《紅樓夢》;京劇的音樂、演出者的身段、服裝等元素,都成了林懷民編舞的靈感。捨棄西方音樂,改以中式樂器作曲配樂,並帶入熟悉的文學、故事、歷史、文化背景奠定雲門舞集在台灣社會的基礎,為現代舞在台灣找到落腳的一個點。

講座中,老師逐一分享雲門舞集的經典舞作,從1975年的首部大作《白蛇傳》開始,爾後的《薪傳》、《紅樓夢》、《九歌》、《流浪者之歌》、《家族合唱》,每一齣舞劇的創作,都融入更多角度的鄉土元素,關心著我們所身在的這片土地,記錄社會文化的脈動以及持續滾動的歷史軸線。

 

在火裡燒掉希望也重生希望

2008年,八里排練場失火是雲門舞集的重大轉折,多年累積的佈景、道具、服裝與手稿付之一炬,這場大火燒掉排練場,但也因此燒出雲門一條新的路。透過政府修法借地40年,和來自四千多筆的民間企業及民眾募資捐款,共同打造雲門的新家。

雲門淡水園區落腳於中央廣播電台舊址,環繞在台灣海峽、淡水河和觀音山的美景,除了舞團有安穩的排練場,更有戶外草皮園區,讓這個新家不只屬於雲門,更是社會民眾可以一同親近參與文化藝術的新場所。

 

 

和民眾在一起,雲門跳進池上秋收藝術節

雲門舞集不僅揚名國際走向世界,常受邀到各國演出精彩舞劇,然而,在地深耕是林懷民自始至終不變的理念與目標。離開傳統熟悉的劇場表演場域,雲門舞集高規格的將舞劇帶進池上藝術節,以天地為舞台,在稻禾田間起舞,接近民眾的精彩演出每年票券皆妙殺完售,更吸引紐約時報等外媒報導。

 

雲門深入民間,帶來的不只有藝術表演,也讓在地孩子加入志工服務行列,無論是現場兩千多席觀眾座位區的設置準備,或是現場的動線引導和服務,孩子們從參與專業表演活動中提升了學習動機、增加自信心,進而在學業與課業有突破性的表現。這種在地人文環境的轉變,如同當年老師崇拜赤腳醫生的精神,他讓舞蹈成為一股力量,幫助偏鄉、改變社會。

 

路要一直走下去,讓雲門舞集永續紮根

2019年林懷民從藝術總監一職退休,交棒給編舞家鄭宗龍,帶領雲門繼續藝術創作,發表更多精彩舞劇,持續傳承雲門讓舞蹈走進大眾生活的理念。

老師以溫暖緩和的語氣,娓娓道來這段雲門歲月,能夠帶著雲門舞集和社會一起前進,一起花白了頭髮,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。

 

課程新聞報導

崇友大唐生活美學館 邀大師開講